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奋力开创牡丹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局面系列报道之三
站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目前唯一的“中俄两国地区友好合作示范城市”,牡丹江对外开放领域迎来了更多机遇。
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提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强化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更好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和平台建设,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我市将认真落实“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对外开放这个必由之路,发挥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区域,拥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百年对俄经贸历史的优势,以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来谋划对外开放,持续巩固龙江向南和对俄开放重要窗口地位,争当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的排头兵。
先行先试 打造制度创新的改革试验新高地
绥芬河自贸片区是全省对外开放领域的重要亮点,经过4年发展,依托外贸口岸形成了木材、粮食、清洁能源等进口加工业和商贸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据统计,通过立足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先行先试释放“政策红利”,如今绥芬河自贸片区进出口贸易额约占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外贸总额的40%以上、绥芬河市外贸额的90%,累计形成172项创新案例,成为全省打造制度创新的改革试验新高地。
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工作部署,我市将对标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改革经验,深入解放思想,形成更多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探索构建以贸易加工中转港、国际物流枢纽港、进境商品免税港、中俄金融服务港“四港”为支撑的“新时代中俄合作先行示范区”。绥芬河市将抢抓机遇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完善跨境通道规模布局、完善跨境通道基础设施、提升跨境通道运营能力,在口岸通道建设上走出新路子;在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衔接中俄制度上先行先试,在平台开放建设上走出新路子;用好政策红利,在固边兴边富民上走出新路子。
从全市范围看,今后我市将依托绥芬河自贸片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政策优势,积极推动自贸区、综保区、边合区等开发平台全面实行“管委会+公司”改革,建设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管理团队,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政策向腹地延伸,建立自贸区与全市各地开发区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飞地经济”新模式。
产业集聚 打造贸工融合的口岸经济新高地
牡丹江是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借助俄罗斯进口资源,近年来我市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按照省委提出的“买全国卖全俄、买全俄卖全国”战略及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今后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和绥芬河、东宁将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奋力打造贸工融合的口岸经济新高地。
市商务局人士表示,依托口岸优势和牡丹江产业结构,今后我市将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拓展口岸资质,加大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扩大进口中药材、医药器械等高价值品种的数量,提升外贸企业经营效益,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目前全省7个出口消费品加工区,有3个位于牡丹江所辖县(市),整体优势非常明显。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要求,今后我市将加快建设绥芬河、东宁、穆棱出口消费品加工区和互贸物流加工产业园,提高外贸商品附加值、落地加工增加值,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抓住今年我市打造国际电商中心城市的契机,相关职能部门和绥芬河等市(县)要用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结算、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平台经济结算方式,打造全国跨境电商结算中心,使之成为推动牡丹江外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优势互补 打造内外联动的跨境产业新高地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市要以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来谋划对外开放,持续巩固牡丹江作为黑龙江向南和对俄开放重要窗口地位,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上争当排头兵。
从全省范围看,目前我市拥有的省级以上境外园区数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二,由莫斯科始发、在绥芬河铁路口岸入境、终点抵达哈尔滨的中欧班列已常态化运行,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我市加快打造内外联动的跨境产业新高地。
市商务局和绥芬河、东宁等县(市)相关人士表示,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要求,今后我市要以更大力度抓好俄材、俄药、俄奶等进口资源类商品的落地加工,积极引进央企和俄罗斯头部企业,推动进口资源加工业朝着精深化、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原料互供、市场共享,加快打造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集群。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境外林地、农田、水产等资源,建立稳定的海外农林业生产基地。
风劲潮涌,足音铿锵。牡丹江正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进制度创新、贸工融合、内外联动,必将在争当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排头兵的历史进程中取得新成果,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再立新功。